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杂志社动态
社科微讲堂 |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?
  • 来源:南方论刊     发布时间:2018-7-26 17:32:41
  沧海桑田,世界潮流浩浩荡荡。2018年7月1日,中国共产党迎来了97年华诞。

  此刻,当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及所有的政党,都把目光聚焦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时,不仅蓦然发现也会自然提问:“这个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,何以能百折不挠,坚忍不拔,经久不衰?何以能依然英姿勃勃?何以能率领中国人民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?”他们看到:

  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个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,领导中国各族人民,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、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,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,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。

  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个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,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,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,推进社会主义建设,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,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,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、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。

  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个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,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,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,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。通过40年改革开放,使中国发生了巨变,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,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,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壮举。

  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”做到上述一切?

  从某种视角看,这也可以说是“世纪之问”、“时代之问”!

  曾几何时,西方少数政党、政要及别有用心的人,攻击、谩骂、指责中国共产党、唱衰中国共产党,甚至妖魔化中国共产党。然而,无数铁的、活生生的事实使他们自己打脸。他们永远也搞不明白,也回答不了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”这一问题。

  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”?事实上,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最有权威、最有资格回答,只有历史才能够回答。

  这就是因为:中国共产党是“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、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、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”;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。

  这就是因为: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,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。她把全国最优秀的精英集中在党内,并把13亿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。她从建党初期的50几名代表,发展到今天拥有8900多万党员,450多万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。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力量是无与伦比的。

  这就是因为: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,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,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。始终不忘初心,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,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。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,同群众同甘共苦,保持最密切的联系,坚持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。因而,她始终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。

  这就是因为: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管党、治党,把严的标准、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。坚持依规治党、标本兼治,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,加强组织性纪律性,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,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,构建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的有效机制。

  这就是因为: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,注重党的政治建设、思想建设、组织建设、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,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,不仅有了自己的“三大作风”传家宝,而且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纠错机制。因而,她能够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,或乘胜前进,或死而复生、凤凰涅槃,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

  这就是因为: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,坚持和平发展道路,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。在国际事务中,坚持正确义利观,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,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,维护世界和平,促进人类进步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推动建设持久和平、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。因而,中国得道多助,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。

  综上所述,这仅仅是对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”的初步回答。

  处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,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。这就是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,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,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、完成祖国统一、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,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
  我们有理由相信:中国共产党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一定会实现,一定能够实现!

 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,中国共产党能够勇立潮头、引领时代、引领世界,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!

  (作者 赵智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)